资源中心
[投资玮麟] [中国经济抗生素]


第二十四期
[投资玮麟]

[中国经济抗生素]

当我们患大病时,医生很多时候会开抗生素给我们,务求以最短的时间打败病毒。不过众所周知,抗生素不能长期服用,因为当病毒适应了后会变得更强,需要用更强的抗生素才能医治。回归经济面亦一样,眼见中国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升温,故中央政府不断向金融市场投放不少流动性,透过减息及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抗生素」来治疗经济下行这个大病

刚刚过去的周日,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下调贷款及存款息率0.25%以及把存款息率的弹性由1.3倍调升至1.5倍。此举刚好响应了上星期发布的4月份通胀数据,数据显示中国CPI通胀只有1.5%,远逊于中国官方目标的3%;而PPI通胀则为负4.6%,反映有通缩压力。另外,4月份汇丰中国PMI指数终值则为48.912个月新低,这正好反映民间经济正在收缩

无异在传统经济学教课书中,减息以及降准均是可以透过放宽流动性从而刺激投资以及消费意欲来振兴经济。不过同一政策多次使用时,效力无异为减少;而且在使用后,经济数据未见起色也不禁令人怀疑政策的成效。事实上,现在减息降准等措施只是刺激了虚拟经济(即金融市场)以并非中央所愿见的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畅旺,令本身从事实体经济也积极参与股市投机活动,新增的流动性并未真正去到实体经济手上,最后只会令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背驰,造成资产泡沫爆破的危机。中央现在希望以股市畅旺带到民间「财富效应」,令消费意欲增加,从而刺激私人投资于实体市场。所以这亦是中央并不希望「快牛」出现的原因之一,当众人预期「快牛」出现,谁会把资金投放在实体经济上呢

美国式的复苏与中国式的复苏主要分别在于谁的投资主导。美国QE投放大量流动性,最后该流动性也成功被私人企业运用来投资于自身实体经济业务当中,因为私人企业有着强大的盈利意图,所以能把钱用得其所;相反,以往中国式的复苏往往是由政府投资所推动,钱最后落入国企手中,最后造成浪费;现时中国式复苏的隐忧在于钱最后能否从虚拟经济走到实体经济中,私人企业能否把握流动性创造更大盈利。
原文连结:http://www.maccpnews.com/NewInfo.aspx?id=16773&typeid=40

笔者:
郭玮旺博士(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客席讲师)
梁麟慰(卡顿书院金融系讲师及研究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是笔者对股市及股票之看法,并不涉及投资建议,投资前请自行分析及评估自己可以承受之风险。